在日本申请信用卡,真的是“隐形歧视”吗?

日本生活

你好,我是GAOU。

GAOU

本站站长,会社員,YouTuber。

在其他平台关注GAOU

最近看到一条推文引发了很多共鸣:

「在日本申请信用卡五年都没成功,可能是我日语不够好,电话沟通总是失败。但我们公司有位美国同事一句日语都不会,信用卡轻松获批,额度还高达一百万。我甚至开始怀疑,是不是我当初不学日语,反而能在日本混得更好。」

这条推文说出了很多在日外国人的无力感,也让我想起自己初到日本申请信用卡时的困惑。

但比起立即将这种差异归结为“歧视”,我更想把自己了解的一些背景和经验整理出来,作为一种补充的视角,于是,我发了一条推。


信用卡审查的核心,是风险评估

在日本,申请信用卡的过程中,信用卡公司会综合评估申请者的“属性”。主要包括三大方面:

1. 在留卡信息

  • 国籍
  • 在留资格(工作、留学、自营业等)
  • 剩余在留时间
  • 在日年数

2. 工作形态与收入稳定性

  • 是不是正社员?
  • 公司是否有“格”(企业规模和信用度)
  • 收入是否稳定、有连续性

3. 信用记录(CIC等)

  • 你是否有还款历史?
  • 是否逾期?
  • 有多少张卡?每月是否按时付款?

✅ 日语能力是否好,其实并不直接影响审查结果,但如果因为语言无法理解契约条款,在电话确认时显得答非所问,确实会被视为“风险较高”。


为什么美国人更容易通过?

推文中提到的“美国人不会日语也能轻松过”,其实并不罕见。这背后涉及的是信用卡系统内部的“国家评分模型”

某些国家(如美国、德国、澳洲等)由于信用体系完善、违约率低、跨境催收机制健全,因此在信用卡公司的模型中被认为违约风险低

而像中国、越南、菲律宾等国家,曾因部分前例(如刷爆信用卡后回国不还)在某些年份被列为“高风险国家”,这可能会在系统内“默认降低评分”。

这不是因为“你是中国人所以我讨厌你”,而是系统性地将国家背景与潜在金融风险进行绑定


语言障碍与“误会”的系统反应

有趣也有些讽刺的是,在信用卡申请的系统逻辑中,“半懂日语的人”反而比“完全不会日语”的人更容易被拒。

为什么?

因为:

  • 完全不会日语 → 系统会分配英文客服、流程更明确
  • 会一点但不流利 → 电话确认时容易卡壳、答非所问 → 被认为可能“不理解契约条款” → 风险升高

这并非歧视,而是金融公司为避免纠纷、采取的一种风险控制对策


信用卡的“格”与入门策略

信用卡本身也分不同的“格”:

  • プロパー(自家发行):如JCB、三井住友本体,难度较高
  • 联名卡(Co-branded):如AEON、楽天、Yodobashi,门槛较低

对于新来日本、没有信用记录的外国人来说,从联名卡入手,逐步积累信用是更合理的路径。

我个人建议:别一开始就挑战“大牌卡”,先从联名卡或电子钱包积累信用,再逐步升级。


如果真的被拒很多次,可以这样做

✅ 开示CIC信用报告

自己去申请查看(称为「開示」),可以知道有哪些卡在名下、是否有未还记录、扣款是否一次成功等。

✅ 改走不看CIC路线

像 American Express(AMEX)有独立的审查体系,对信用信息的要求不同,可以作为“另辟蹊径”的选项。

✅ 使用具备信用功能的储蓄卡

有些银行提供 debit + credit 复合卡,也能完成支付和积累记录。


那么,这一切就是公平的吗?

并不是。虽然我们能理解金融系统的“风控逻辑”,但它确实造成了以下现实:

  • 来自某些国家的申请人,无辜背负“历史信用污点”
  • 日语能力不强者,难以正确表达自己、被误判为“高风险”
  • 努力适应的人,反而陷入“模糊地带”的系统误判

这是一种结构性的障碍,不一定出于恶意,但客观上产生了不平等的结果


最后:我们不是被社会“看不起”,而是被系统“看不懂”

我写这篇文章,是因为我自己在刚来日本的时候,也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申下来信用卡。
每次在Amazon买东西都要去便利店交钱,或者是购买礼品卡来支付。
我能感同身受那种努力后却被系统拒绝的沮丧。

但我也希望,除了情绪,我们也能多了解一点背景、机制、路径。
不让那些有可能绕过去的墙,把我们困在原地。

写在最后
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,欢迎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。
也欢迎你也能说说你自己在申请信用卡时的经历,也许能帮助到更多人。

コメント

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